馬鈴薯(學名:Solanum tuberosum),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塊莖可供食用,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。
不知道是誰寫的一首關于馬鈴薯的順口溜,盡管不算太完美,但還是把這個中國人稱之為“土豆”的東西闡釋的淋漓盡致。
“一身土氣進廳堂,說土說洋都在行。脫去泥衣精打扮,慢將玉體巧梳妝。出山走走大市場,立地翩翩錦繡長。產業聯營前明美,同心做好大文章?!笨赡苓B土豆“先生”自己都不知道,它的命運會在短短的幾年內發生如此大的翻轉。
前年,國家剛把馬鈴薯列為第四大主糧,讓土豆的社會地位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。今年春節剛過,農業部“一聲令下”:馬鈴薯產業化開發!不管你信不信,土豆已經“閃亮登場”了。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,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下馬鈴薯常見的病害。
危害特征:主要為害葉片,也可為害塊莖,多從下部老葉開始。高溫多雨特別是高濕是誘發本病的重要因素,遇有小到中雨或連續陰雨或濕度高于70%,該病易發生和流行。葉片受害: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點,后擴大,呈不規則形,同心輪紋,周圍有狹窄的褪色環暈;潮濕時斑面出現黑霉;嚴重時,連合成黑色斑塊,葉片干枯脫落。塊莖受害:塊莖表面出現暗褐色近圓形至不定形、稍凹陷、病斑,邊緣明顯,病斑下薯肉組織變成褐色干腐。①選種早熟耐病品種;與非茄科作物輪作2年以上;選擇地勢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;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植株長勢;合理密植,保持通風透氣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枝,減少病源。 ②發病初期,可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代森鋅;肟菌?戊唑醇,或嘧菌酯。
危害特征:多從下部葉片葉尖或葉緣開始。晝夜溫差大、涼爽、多雨、濕度大有利于發病。葉片受害:葉尖或葉緣產生水漬狀、綠褐色小斑點,邊緣有灰綠色暈環;濕度大時外緣出現—圈白霉,葉背更明顯;干燥時病部變褐干枯,如薄紙狀,質脆易裂。塊莖受害:表面出現黑褐色大斑塊,皮下薯肉亦呈紅褐色,逐漸擴大腐爛。葉柄受害:形成褐色條斑;潮濕時有白色霉層;嚴重時葉片萎垂、卷曲,全株黑腐。①選種抗耐病品種;選擇地勢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;增施磷、鉀肥,提高植株長勢;合理密植,保持通風透氣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枝;建立無病留種地,或脫毒種薯,減少病源。 ②發病初期,可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代森鋅;代森錳鋅,或氟啶胺。 危害特征:主要侵染塊莖,塊莖染病先在表皮產生淺棕褐色的小突起,逐漸擴大,木栓化,表面粗糙,后期在病斑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型瘡痂狀硬斑塊。病斑僅限于表皮,不深入薯內。①選種抗耐病品種;與非茄科蔬菜輪作5年以上;選擇地勢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;合理密植,保持通風透氣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枝;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。 ②選用無病薯塊留種,種薯用40%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2小時,浸種后再切成塊,否則容易發生藥害。 ③發病初期,可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農用鏈霉素;水合霉素,或噻菌銅。
危害特征:是一種系統性病害,在整個生長期及貯藏期均可發生。苗期發?。悍种p少,植株矮小,地上部分萎蔫,葉片產生褐色斑駁,變小、皺縮,葉緣焦枯上卷,綠色部分顏色較深,嚴重時死苗。葉片發?。鹤韵露嫌扇~尖、葉緣向中心發展,病斑初期為水浸狀,后變灰綠色,葉片枯黃死亡,但不脫落。莖桿發?。罕3志G色,切開可見維管束變為黃褐色,用手擠壓有黃色菌膿。塊莖發?。嚎s小,皮色稍暗,放置一段時間后表皮粗糙,尾部紅褐色,芽眼出現紅色小點,切開可見維管束變淡黃色,擠壓有菌膿。①選種抗耐病品種;與非茄科蔬菜輪作5年以上;選擇地勢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;合理密植,保持通風透氣;建立無病留種田,盡可能采用整薯播種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。 ②種薯處理:把種薯先放在室內堆放5~6天,進行晾種,不斷剔除爛薯;也可采用50mg/kg硫酸銅稀釋液浸泡10分鐘,或用70%敵磺鈉可溶粉劑按照0.2%比種子重量浸種,50%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,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。
塊莖發?。撼跗谠诒砥ど铣霈F針頭大的褐色小斑,有半透明暈圈,后小斑逐漸隆起、膨大,成為大小不等的“疤斑”,隨病情的發展,“疤斑”表皮破裂,反卷,皮下組織呈現橘紅色,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。根部發?。河诟囊粋乳L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。嚴格檢疫,對疫區加強封鎖,禁止外調;實行輪作;加強田間管理,高畦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;增施基肥和磷鉀肥,多施石灰或草木灰;選用無病種薯,必要時可用嘧菌酯或精甲霜靈種衣劑噴種,晾干播種。危害特征:從植株心葉長出的復葉開始變小,與下位葉差異明顯,新長出的葉柄向上直立,小葉常呈畸形,葉面粗糙。主要有三種癥狀。花葉型:嚴重時葉片皺縮,全株矮化,有時伴有葉脈透明。壞死型:葉、葉脈、葉柄及枝條、莖部都可出現褐色壞死斑,病斑發展連接成壞死條斑,嚴重時全葉枯死或萎蔫脫落。卷葉型:葉片沿主脈或自邊緣向內翻轉,變硬、革質化,嚴重時每張小葉呈筒狀。①采用無毒種薯,淘汰病薯,推廣莖尖組織脫毒;改進栽培措施,實行精耕細作,高壟栽培,及時培土,中耕除草,嚴防大水漫灌;避免偏施過施氮肥,增施磷鉀肥;及早拔除病株;發現有蚜蟲為害及時防治。 ②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寧南;嗎胍?乙酸銅;三氯異氰尿酸;香菇多糖,或鹽酸嗎啉胍。
危害特征:發病初期地上部出現萎蔫,剖開病莖,薯塊維管束變褐,濕度大時,病部常產生白色至粉紅色菌絲。①實行輪作;建立無病留種田,盡可能采用整薯播種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;加強田間肥水管理。 ②必要時可選擇: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或50%三氯異氰尿酸片劑1000倍液浸種薯。 ③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惡菌靈;萎銹靈,或丙烯酸?惡霉?甲霜。
危害特征:主要為害塊莖。薯塊上密生白色絲狀菌絲,并有棕褐色圓形菜籽狀小菌核,切開病薯皮下組織變褐。①發病重的地塊實行輪作;深耕土壤,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層,可減少發??;菌核形成前,拔除病株,病穴撒石灰消毒;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,適當追施硫酸銨、硝酸鈣發病少;加強田間肥水管理。 ②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甲基硫菌靈;三唑酮,或腐霉利等拌土撒施于莖基部,隔7~10天1次?;蚣谆⒖萘坠嘌ɑ蛄苁?~2次,隔15~20天1次。
危害特征:嚴重時可造成部分植株壞死干枯和引起根莖腐爛。
葉片染?。喊l病初期葉色變淡,頂端葉片稍反卷,后全株萎蔫變褐枯死。地下根部染?。簭牡孛嬷潦韷K的皮層組織腐朽,易剝落,側根局部變褐,須很壞死,病株易拔出。莖部染?。荷S多灰色小粒點,莖基部空腔內長很多黑色粒狀菌核。①實行輪作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;加強田間肥水管理,避免高溫高濕條件出現。 ②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嘧菌酯;苯醚甲環唑,或三氯異氰尿酸。
出土后染?。撼踔仓晗虏咳~片發黃,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,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灰色菌絲層,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形狀各異、塊狀或片狀、散生或聚生的菌核。輕者癥狀不明顯,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,或葉片卷曲呈舟狀,心葉節間較長,有紫紅色色素出現;嚴重時,莖節腋芽產生紫紅色或綠色氣生塊莖,或地下莖基部產生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,表面散生許多黑褐色菌核。①選用無病種薯,培育無病壯苗,建立無病留種田;發病重的地區,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,要特別注意適期播種,避免早播;一旦田間發現病株,應及時拔除,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,病穴內撒人生石灰等消毒。 ②種薯處理:用35%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10分鐘,或用50%異菌脈0.4%溶液浸種5分鐘。
③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苯醚甲?丙環;噻氟菌胺,每畝用量14~20ml對水40~60L莖葉噴霧。
危害特征:主要侵染莖和塊莖,從苗期到生育期均可發病,病株多數失水下垂,葉片上卷、不變色,整株萎蔫,黑脛部分黑褐色腐爛。苗期發?。褐仓臧?,節間縮短,葉片上卷,葉色褪綠,莖基部組織變黑腐爛,病株萎蔫枯死,不結薯。塊莖發?。菏加谀毑?,黑褐色腐爛發臭,可以向莖上方擴展幾厘米或擴展至全莖,病部黑褐色,橫切可見維管束呈黑褐色。①選種抗耐病品種;合理輪作倒茬;選擇地勢高、土壤肥沃的地方種植;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枝;建立無病留種地,或脫毒種薯,減少病源。②切刀可用沸水消毒或把浸在5%石碳酸液中消毒。種薯可用0.2%以下的春雷霉素、高錳酸鉀溶液、三氯異氰尿酸浸種20~30分鐘,撈出晾干用以播種。③發病初期,可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:農用鏈霉素;水合霉素,或噻菌銅。危害特征:主要為害葉片和地上部莖,塊莖未見發病。初生黃色至淺褐色圓形病斑,擴展后為黃褐色不規則斑,有的葉斑不太明顯;潮濕時,葉背現致密的灰色霉層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②發病初期,選擇噴灑以下藥劑:50%多菌靈+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~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或30%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,隔7~10天1次,連續防治2~3次。危害特征:馬鈴薯灰霉病是一種馬鈴薯疾病,可侵染葉片、莖稈,有時為害塊莖。病薯表皮皺縮,呈黃褐色半濕狀腐爛,由傷口長出毛狀密集的灰色霉層。①嚴格挑選種薯,盡量減少傷口;保持窖內低溫、通風透氣。②發病初期,可選用以下藥劑進行防治:40%嘧霉胺懸浮劑600~1000倍液,或50%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或80%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~2000倍液。危害特征:病后病株稍矮縮,葉片淺綠或蒼綠,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,開始早晚恢復,持續4~5天后,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,但仍保持青綠色,葉片不凋落,葉脈變褐,莖出現褐色條紋,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,濕度大時,切面有菌液溢出。塊莖染?。喊l病輕的不明顯,發病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,切開薯塊,維管束圈變褐,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,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,嚴重時外皮龜裂,髓部潰爛如泥,別于枯萎病。①與非茄科蔬菜輪作3年以上,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;選種抗性品種;采用高畦栽培,避免大水漫灌;選擇健康種薯。
②發病初期,可采用下列殺菌劑進行防治:農用硫酸鏈霉素;葉枯唑;中生菌素;噻唑鋅,或三氯異氰尿酸灌根,每株灌藥液0.3~0.5L,視病情隔5~7天灌1次。
環腐病與青枯病的區別
1.植株萎蔫
青枯是全株,而環腐通常是某些莖
2.塊莖腐爛癥狀
環腐病必須用手擠壓方可從維管束中溢出乳白色菌膿。而青枯病無需擠壓即可自動溢出菌膿。
青枯病薯塊會從芽眼溢出菌膿,而環腐不會。
危害特征:主要為害根部,嚴重的植株矮化,地上部黃化,薯塊表面產生黑褐色小斑點或褐色潰瘍斑,貯藏中病斑擴展后引起腐爛。線蟲為害產生的傷口,為病菌侵染提供了條件,因此線蟲發生重的地塊會加重枯萎病,黃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和蔓延。①實行輪作;嚴格選種,栽植無線蟲種薯;收獲后立即清除病殘體,集中深埋或燒毀;種植前每畝施干燥雞糞150~500kg,有較高防治效果
②栽植前處理:用5%噻唑膦顆粒劑,或0.5%阿維菌素10-20倍液,或10.5%阿維?噻唑膦顆粒劑在開溝時溝距60厘米,溝深15厘米,把藥撒勻后覆土。
馬鈴薯病毒病
病毒病能通過種薯傳播,是馬鈴薯品種退化的主要原因。病毒為害主要有兩種:一是皺縮花葉;二是卷葉。
馬鈴薯主要病毒病是馬鈴薯Y病毒(PVY)和馬鈴薯卷葉病毒(PLRV),其次是馬鈴薯A病毒(PVA)和X病毒(PVX),最后是煙草脆裂病毒(TRV)。
馬鈴薯病毒病田間
以上幾種病毒除PVX外,都可通過蚜蟲及汁液摩擦傳毒。田間管理條件差,蚜蟲發生量大發病重。此外,25℃以上高溫會降低寄主對病毒的抵抗力,也有利于傳毒媒介蚜蟲的繁殖、遷飛或傳病,從而利于該病擴展,加重受害程度,故一般冷涼山區栽植的馬鈴薯發病輕。品種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會影響本病的發生程度。